close

        幫朋友投資了一年5個月的股票,昨天結算後,大約賺了一百萬,是有點超過我的想像,於是就一直的double check,最後乾脆打電話給營業員,他那邊有電腦可以幫我算,最後確認無誤,YES!其實我還在用很古老的電話下單方式,股票的買賣也大多是用腦袋來記憶,我連筆記本都懶得寫。

        我是會使用EXCEL,但是我又懶得KEY,而且更重要的一點,用電腦紀錄股票交易,每天都會知道自己賺、賠多少錢,最後心情會受影響,反而會做錯誤的決策。用腦袋記憶也有一個好處,有些股票買了會忘記,符合長期投資的精髓。

        話說我這個朋友,是認識了30年的老同學,然後因為他以前錯誤的投資,幾乎把以前賺的錢都賠光,在他省悟之後,開始找我幫忙他理財,看在老同學而且他以前又幾乎賠光的狀況下,我首次幫人做投資。其實幫人做投資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,賺了錢也不好意思說要分錢,賠錢又會很傷感情。再來就是信任問題,把幾百萬的資金放手給別人操作,也是需要相當的信賴的。一但不能互信,將來賠錢又翻臉成仇,算是最不划算的。講這些就是說,除非你是我30年的老同學,然後以前又把錢都賠光了,我才有可能幫你理財。

        昨天做了一個大統計,發現居然買了10幾檔股票,有些我都幾乎忘了它的存在,像是F-鎧勝,買在166就一直放著除息到現在。而他持有最多的就是中信金、F-中租、統一這3檔股票,總共價值300萬。中信金是我近幾年主要的存股標的,所以當然是呷好倒相報。

        我投資股票的方式,就是挑選好股票,然後等待低價買進再長期持有,完全不會頻繁的進出股票。一年多前我幫朋友設定先買一百張中信金的策略,那個時候股價在18塊上下,我就逢低慢慢買進,從去年6月買到11月,先買了47張。不是說要買100張嗎?因為朋友也拿了一百萬請他爸爸投資,他爸爸幫他買統一這支股票。去年7月統一股價大漲到68塊錢,而且這也是家好公司,食品又是屬於民生必須產業,前景也是不錯,於是朋友就一直說他要買統一,錢是人家的我就只能暫停買中信金,幫他買進統一。

        在這之前,我自己從來沒有買過統一。因為我覺得本益比有點高,每年2塊多的EPS,股價卻漲到60幾塊錢,況且當時的股價還是處於歷史高點,實在不宜買進。我是有勸朋友不要買統一,相對之下中信金的本益比就低了很多,只是當時中信金股價都趴在那裡,統一的股價又一直漲,所以他還是想要買統一。於是我只好在50塊錢附近幫他慢慢買進統一,可是很不幸的今年食安風暴連環爆發,食品股股價弱得可以,幸好在今年除權息後,我幫他買的統一也沒有賠到錢,只是也沒有賺錢就是了,他總共15張的統一,如果當初買進中信金,獲利應該會更可觀。

        反觀中信金,去年次在18~19塊錢附近陸續買進,到今年已經除權息2次,持股的成本已經大幅降低,而且也開始領到不少的配股跟配息。至於那15張統一,雖然價值只有70幾萬,影響不大,但是真的是有點雞肋。食品類股深受食安風暴的影響,台股又在9000點附近躊躇止步,股價要再上漲的機率其實並不高,同時以公司的獲利來推估,要長期投資也嫌本益比過高。與其把資金壓在漲不動的股票,倒不如另謀出路,所以我已經開始幫他賣出統一。

        至於F-中租,是他爸爸幫他買了3張之後,一樣呷好倒相報。我研究後覺得這家公司不錯,就在今年初於70塊錢附近幫他買進了10張,今年填權息後也確實賺了不少。該公司今年的獲利也還不錯,有機會創新高,是一支可以續抱的好股票,唯一搥心肝的是我自己居然一張都沒有買,真想一頭撞死。買F-中租的資金來源也是有故事可以講,因為朋友以前不懂理財,所以在2013年初買進當時最熱門的債券基金,想要靠著月配息來做穩當的投資。我在這裡要作一個小小的提醒,你拿著大把銀子到銀行問理專要買什麼,理專推薦給你的就是當時『最熱門』,或是『公司主打』的商品,會不會賺錢是不掛保證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債券基金去年受到美國QE即將結束消息的影響,價格一路往下,賺到月配息但是賠上淨值,因此今年初我勸朋友認賠100萬債券基金,大概賠了7萬,剩下的錢我就幫他買進10張F-中租,看來是正確的決定。

        我這個朋友是要繳40%所得稅的高收入上班族,所以幫他理財,股息不用繳所得稅的F股,就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標的,因此我幫他買了F-慧洋、F-大洋、F中租、F-鎧勝這幾支F股。以前我都不買F股,因為公司的股本小,而且資訊相對欠缺,幫朋友買F股純粹是節稅考量。但是F股的資訊真的比較少,F-再生的放空事件也曾經重創台灣的F股,我自己買的F-勝悅就被波及,所以買這種小股本的股票真的要很謹慎,特別是大盤在高點而股市成交量不足的環境之下。如果大盤指數在低點,而且這些股票的交易量又很低時,我覺得就是買進的好時機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一直說朋友買股票的時機不好,因為已經是8、9000的高點,如果是4、5000點就非常完美了。不過幸好他很會賺,每個月就乖乖的拿2、30萬出來買股票,短短的一年多就砸下500多萬,我才有本事幫他賺一百萬。從這裡可以看出,投資理財雖然很重要,但是本業的賺錢能力更重要。如果工作的薪水不高,一個月只能投資2、3萬,要多少年才能看到500萬呢?想要投資致富屬於「有夢最美」,但是一定要「逐夢踏實」,先把本業顧好。

        再來看看他爸爸還幫他買了統一、佳格、正新、中華電的股票,看起來都是不錯的傳產股,但是就不夠驚艷,所以我打算通通賣出。朋友目前股票的總值接近700萬,如果只是保守的買進績優股,像中華電就是5%的股息殖利率,一年也只有30幾萬的股息,累積資產的速度不夠快。朋友希望花5年的時間達到2000萬的股票總值,然後每年領100萬股息來退休。5年而已,不加速是不行的!所以上述的股票,我會慢慢把他逢高出脫就是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後他還有鴻海、億光、冠德的股票,真的是開百貨公司來的,不過好像大多數是我幫他買的。億光是他自己看新聞覺得不錯,就要求要買,結果就是被套牢,我當時覺得股價在歷史高點就勸他不要買,但是他信了LED照明『未來黃金三年』的講法,非買不可。不過幸好我『陽奉陰違』只有幫他買幾張而已,而且億光今年的獲利也還不錯,既然套牢就先抱著吧!

        講到鴻海又要搥心肝,在70幾塊錢時我就建議買進,但是朋友當時就是喜歡統一,等到iPhone 6慢慢浮上台面,朋友又要求買進鴻海,可是價錢已經到了90幾塊。儘管一股貴了20塊,不過還是買吧,因為前景很不錯,所以儘管買得不夠便宜,但是也是有填到權息。iPhone 6目前還炙手可熱,明年好像還有iPhone 7要推出,所以他的鴻海決定續抱,便宜時還可以小幅再加碼。鴻海已經是家大業大的大集團,別說倒閉,想要不賺錢都很難,所以這這種公司的股票逢低慢慢買就對了,特別是有利空消息出來時,要勇敢的買。

        從今年起我開始買進台新金的股票,因為我覺得他的本益比很低,屬於『物美價廉』。他近幾年的EPS都還不錯,也穩定成長,所以算是『物美』,然後一直跟彰銀剪不斷、理還亂的合併案,又是他『物廉』的主因。先來說合併案吧,如果破局那就是『利空出盡』,如果能成功那就放鞭炮,股價沖上天。所以彰銀合併案我不會去顧慮它,反正我主要是長期持有領股息,只要公司不倒閉,我逢低多撿一點就是了。台新金好歹也是資產2.9兆的大集團,哪那麼容易倒閉?我投資股票就是這樣簡單,抓緊大原則就好,『物美價廉』的時候,勇敢買進才是真理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我也開始幫朋友買進台新金,今年預計持有60張,然後他就各持有60張中信金與台新金。我概略的估算一下,這120張股票明年就可以得到約20萬的配股配息,就可以加速他的存股。我目前給他的規劃是1/3的資金放在金融股,中信金跟台新今在明年除權息後,成本就更低了,因此長抱下去也就更安全,明年領到的20萬股息,我可能幫他買進永豐金,再存個60張,然後就靠它們自己去生生不息。

        投資股票最重要的還是『行動』,我的朋友能夠乖乖賺錢,一年多下來投入500多萬來買股票,所以現在可以賺到一百萬。說實話我對這個獲利也有點吃驚,因為我還挺懶的,沒有頻繁進出,一百萬就這樣進來了。仔細歸納了一下,獲利來源有三,首先最大的當然是除權息,從去年到今年就經歷2次,賺了不少的股息。其次就是加權指數從去年的8000點漲到現在的9000點,又賺到資本利得(價差)。最後就是,我還是會幫他低進高出作價差。因此,股息、股價上漲、價差,就是他這100萬的三大主因。

        我這個朋友很麻煩,因為他要繳40%的所得稅,所以『買好股票,靠股息再投入』的投資方式並不適用,因為政府會搶走他40%的股息。所以我主要還是幫他找F股,以及高配股的股票,作為長期投資的標的。至於明年的台股,我個人不會太看好,所以會減少他長期投資的部位。其它的資金,就以0050短線作價差為主,這樣賺到的錢還不用繳所得稅。

        5年要幫他存到2000萬的股票,看起來不是很容易,最主要還是因為台股已經在9000點的高點。不過幸好他很會賺,每個月最少可以投入20萬買股票,5年至少可以投入1000萬,再加上股票的配股配息,賺點價差,還是有機會達成的。因此我設定的策略也很簡單,就是他要乖乖存錢,然後我幫他買績優股來賺取配股配息,最後就是保留一筆資金來作價差。能不能順利成功?4年後就知道了,我覺得還是有機會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投資理財就是設定目標,擬定策略,然後認真的執行,剩下的不要想太多,交給時間跟老天爺。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llie77 的頭像
    allie77

    艾莉的異想世界∞

    allie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